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 > 艺苑
文旅
艺苑
天府
文摘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 > 艺苑 > 详情

艺苑

【悦读专栏】牡丹坪上眺丹霞

艺苑发布时间:2022-10-12 09:20:51

四川省民生研究会新媒体中心-官网

四川省民生研究会新媒体中心-官网

口 杨本民

过了圣迹寺,两边茂林修竹漏下稀疏阳光。石梯旁,山溪如琴,少许阳光洒在路上水中,波光婆娑,这里便是“丹溪漏日”的地方。

岩壁上,“丹溪漏日”几个字还在。只是少许的阳光只能斜照片刻,又会在山风的吹拂下,带着几分凉意,便多了清幽。

人们说,川西坝本来就多云,古人这样形容过此地的风景:物外山川近,睛初景霭新。芒郊花柳偏,何处不宜春。小时候,父亲牵着我的手来过这里,说是四月的牡丹开在岩壁上,独有风情。

这条路走得最多的时候,还是丹景山重新开放以后。朋友赵先生在山中负责种植牡丹,悬崖之下,溪水之侧,还有几间古道观的青瓦木屋。走进屋子,一眼看见墙壁上挂着一幅字:丹溪漏日,碧洞栖烟。叶磴三休,花巗四密。

这十六个字出自初唐四杰的王勃之手,且留在彭州海窝子的《龙怀寺碑记》一文中。应该是丹景山悬崖野趣天彭牡丹最早的真实写照。只是年代久了,很少人说起。一直到了宋代,曾在四川任官的陆游,到了彭州,真实地感受了这里的牡丹,遂写下了《天彭牡丹谱》,才让世人知晓了在四川还有一个牡丹“在蜀,丹景第一”的地方。而丹景山,更是中国,唯一的山野悬崖遍植野趣牡丹的山谷。

陆游说:“天彭,号小西京,以其俗好植牡丹,有京、洛之遗风。”而这里的牡丹植株较高大,浅根系,耐湿热,适宜于多雨湿热地区栽培。在观赏上,尤以天然野趣独步天下。有人这样形容彭州丹景山“悬崖断壁皆生牡丹,苍干古藤,夭矫寻丈,倒叶垂......”。

赵先生研究天彭牡丹数十年,颇多成就。他和同事们一起走遍山中每一个角落,将收集来的当地野生牡丹,分别种植在不同海拔的地方,又将外地引种而来的牡丹认真试种,才与当地牡丹分别散布在山脚、山腰、山顶,组合成品种不同的观赏区域。以几条上等砂岩琢磨而成的磴道,循山傍涧,蜿蜒渐渐升于翠绿丛中。

他本是丹景山下关口街上长大的人。从小学着大人们喜爱种植牡丹花,也对牡丹在彭州流传历史有过研究。与磁峰人邓启君先生共同撰写了“天彭牡丹史话”。他们以为,这里的牡丹始于唐代,声誉宋代,又重光于今日。

“丹溪漏日”是几条磴道中的一段,上可达丹景山顶的金华寺。金华寺,旧名金华宫。《十国春秋》记载:咸康元年(公元625年)前蜀后王衍奉太后、太妃徐氏出祷青城,游览丹景,一时让“锦绣被山谷,金紫塞林峦”陶醉。当日游金华宫时,宫人皆衣云霞之衣,太后太妃赋诗而还,此后游览者盛多。

花蕊夫人《宫词》第五十八首中描述道:“牡丹移向苑中载,尽是藩方进入来。未到末春缘地暖,数般颜色一时开。”由于川西坝较北方气候温和,故牡丹花不到春末便已开放,且是“数般颜色一时开”。再加上后人不断引种,遂成为牡丹名苑。宋代《古今杂记》载:“于时彭门为辅郡,典州者多其戚里,得之上苑,此彭门花之始也。”到了南宋,彭州牡丹已享有盛誉。大诗人陆游《天彭牡丹谱》云:“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可见,当时这里就享有“牡丹乡”之美名。

山间有华表,多明碑、铸象等古迹。明武宗正德(公元1517年)铸造的铜钟,至今声音洪亮,在万籁俱寂的黄昏声音特别清脆悦耳,是为“丹景晚钟”,素称“彭州八景”之一。

彭州又名天彭,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距成都市区34公里,蜀中膏腴之地,物华天宝,民殷物阜,素有“花州”之称,为中国牡丹的主要原产地之一。

众所周知,川西坝晴日偏少。四月的丹景山,有时会遇见小雨,但不影响人们的出行。

慢生活习惯的人们,总是喜欢抛下纷扰,找个清雅的地方短暂地放松一下,给自己一点独立的空间,一段惬意的时间。丹景山便成了周边人们再耳熟能详不过,且距省城成都最近的洗肺胜地之一。

这一刻,所有的情绪都是真的。走在潮湿的泥泞小路上,飘洒着迷蒙的细雨,泥土的醇香混合着清风,包裹着我们裸露在外的肌肤,有丝丝凉凉的寒意,很有徒步久旱逢甘露的喜悦。刚刚走过的路,还在那里,除了多出来的总会消失的凌乱脚印,不曾更改,只是静静地等待着另一些生灵的到来。

这条登山道,见证着一切关于生活、旅行、自由、平淡、欣喜的痕迹。天彭牡丹展现出来的内在美,自然美,尤其在乡野山中的四月,不悲不喜,演绎自己的历史。毫无疑问,吸引过更多文人墨客为之陶醉,尽启才华为之讴歌,留下了许多不朽诗章。

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流寓成都,便留下很多与彭州有关的诗歌。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三月,诗圣杜甫应彭州刺史高适之邀,到彭州丹景山观赏牡丹。面对漫山遍野的牡丹花丛,杜甫充满赞叹地写下了著名的《花底》之诗。诗中这样描绘道: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勿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

据说,该诗是历史上咏天彭牡丹的开山之作,也是中国最早的牡丹诗之一。而在四月的早晨,能在丹景山上,面对逐渐发白的山顶,微微开始亮了起来,见到那牡丹花在晨曦里,如霞云下的一张脸儿,飘摇在那里,真的挺有味道。

于是,我们开始了山中的旅行。从山脚到山顶,最迟也才6个小时左右的漫步行走。和带着温暖笑容的同行者随性聊天,夹杂着浓重清新的泥土清新味儿。山间,这里独有的黄杜鹃盛开了,漫山遍野灿烂的黄色,与牡丹一并摇曳在十里春风中,光是想一想,都觉得美不胜收。

丹景山坐落在沱江之源——湔江南岸,为龙门山八脉之一。山峦叠翠,风光秀丽,自古就是灵秀独钟的西蜀名山,享有丹岳岱宗之称。汉时即为道家先哲静修炼丹处,佛都东渐后又为佛道其处之山,寺观特盛。“崇峦架殿,叠嶂营楼,鹤林圣迹,龙泉佛影”,就是其真实写照。

然而,令古今人向往留恋的,还是丹景山的牡丹。丹景山自古就是著名的牡丹观赏地,肇源无端,唐时即盛,历五代至大宋更盛。洛阳沦陷于金,丹景山为全国唯一著名牡丹观赏基地,但绝非仅因洛、曹陷落而彰名,最主要的是丹景牡丹盛开于山野崖间,花时倒垂,极具野趣而闻名遐迩。

丹景山和牡丹,不仅深受历代名流学者文人向往和钟爱,也让平民百姓喜爱不已。每年四月花期,人们蜂拥而至,朝山、拜佛、赏花,热闹非凡,不亚洛阳。以诗为证:“不让中州独得艳,倾城千古自流芳。马龙车水观丹景,山下形成闹市场。”

丹景山主峰海拔1150米,相对高度400米。山麓立有“丹景第一”、“古唐胜迹”等石碑楼。其间景致:白衣庵、审魂殿、鸭绿桥、净水亭、观瀑亭、牡丹亭等殿宇亭台、桥廊建筑,各随山势营构,与山川相映成趣,浑然一体,上下呼应,形成典雅别致的十里亭廊。山间古迹尚存明代东岳庙华表、石碑、石兽以及历代僧人塔林。两株高达30余米的古柏,至今已历千岁,翠盖如云。

人文景观古色古香,沿着主路旁边的山路攀爬即可到达赏花最佳的牡丹坪。走累了也可在梯步侧亭子里稍作休憩,阵阵微风掠过衣袖,带走燥热,留住清凉。若是有幸,会看见一只只鸟儿,从这边飞到那边,又叽叽喳喳地飞回去,倒还真有野趣的味道。

右岭顶上牡丹坪,乡居人家自古栽种牡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牡丹观赏胜地之一,更是牡丹坪上眺丹霞的绝佳之地。位于丹景山之北,三面环山,形如半莲,炊烟依依,野林相间,如置身于世外桃源之中。每年谷雨之后,坪间牡丹灿烂如霞,光彩夺目,在苍翠欲滴的峰峦衬托下,更是逸韵自然,野趣横生。

“生在丹山北,垂垂野意浓。移入庭院里,胭脂血泪红。”这是对天彭牡丹情有独钟的陈子庄先生留在丹景山的诗作,而他更为天彭牡丹泼墨作画一百多幅,题款众多。有云:“蜀中彭州丹景山产牡丹,唐宋以来即于洛阳齐名”“彭州丹景山盛产牡丹,有唐时旧巢,高者八九尺”等等。如今,山中王家、向家等十来户农家依然保留着种植牡丹的习俗,几十种不同品种的牡丹次第开放,更有山野之美。若是追着蜂源走进农家,会有别具特色的牡丹宴品味。

彭州紫是彭州人精心培育的牡丹名品,其花紫红色,有光泽,瓣基有黑紫红色斑。花大型,下位花瓣间有一圈白色膜质雄蕊瓣花瓣,中残存有少量雄蕊。着花于叶丛之上,具有玫瑰香味。若是有缘,站在牡丹坪上,品味其色彩的美丽,再读明代状元杨升庵的诗句:“丹景楼台隐翠微,钟声杳杳出林扉,鸭绿桥头歌绿水,牡丹坪上眺丹霞”,回味盛开于山野崖间,花时倒垂,极富野趣之美,真的让人流连忘返。有心的人,一定会找一个僻静的地方,叫来盖碗茶,凭栏眺望山中绿林间,一簇簇五色的牡丹,感受诗人描绘的佳境。

作者介绍

四川省民生研究会新媒体中心-官网

杨本民

四川彭州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曾有散文《遇见太阳湾》获得成都市银杏文化奖;散文《绿道健身与地方文化融合的体验》获得第十六届“健康成都”老年体育征文二等奖;出版散文集《彭州散记》、《一生相遇彭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