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网观
信息中心
网观
民生健康
乡村振兴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网观 > 详情

网观

知识改变命运,阅读升华灵魂——四川民生发布李龙的“人生答卷”!

网观发布时间:2021-04-23 22:46:05

今天(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有关文章刷屏成为了“热点”。而朋友圈分享的“冰心散文”奖得主,中国作协、四川省作协会员,以《栀子花开》闻名的著名作家曹蓉随笔,《阅读,是一种温柔安静的力量》,引起了我心灵的共鸣和颤动。

四川省民生研究会新媒体中心-官网

    我是一名“60”后,生于困难时期的我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接受着“那个时期”的“粗放教育”,更加之自幼懵懂顽劣,因此学习成绩真是有点孬。为此,没少挨严厉父亲“胖揍”的“奖励教育”。而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我高二下学期“醒事”:“知道该努力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了。”这,或许正应了坊间常说的那句“男娃子醒事晚”。

    高中二年级下学期,那时我的母校“川化中学”实行分班教学。我因数学成绩“太恼火”,自愿“发挥强项”——记忆力较好而选择了读“文科班”。尽管我发扬“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但终因“发力太晚”,导致“百米冲刺”功亏一篑——以相差6分上1979年高考“体检线”未能如愿考上大学。

四川省民生研究会新媒体中心-官网

采访社区书记

    怀着“来年再战”的雄心壮志,准备第二年继续高考。但因家中子女多,经济负担重,特别是当时我这高考成绩可“免考”上技术工人学校这一优惠政策,父母亲“斩断”了我的梦想,让我进入“川化技校”学习,希望以后当一名钳工技术工人。

进入技校后,我因为不太喜欢这个专业,就这样“混”了两年毕业了,进入了当时全国特大型化工企业的川化三聚氰胺厂,当上了一名钳工技术工人。

     或许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尽管自己已经端上了“铁饭碗”,但我依旧“身在曹营心在汉”,工作空闲时,小伙伴们喝茶聊天吹大牛,而我却独自躲在一旁看起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等名著,用以打发时间,涵养自己。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先人们的这话自有它“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川化从西欧以补偿贸易方式引进,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三棸氰胺装置,自然是企业宣传的重点单位。亖胺厂要成立宣传组,而当时已经是企业报骨干通讯员的我自然成为了“种子选手”而进入,当起了一名“职业写手”。

     那时,在日常生产中,特别是在装置大修火热抢修现场上,白天认真采访工人师傅们吃苦耐劳工作场景,夜晚伏案认真细心写稿。有时写稿太疲惫,为防止睡着,便使用红色笔进行写作;完稿后在第一时间将“新闻”稿送到报社刊登。而我这一勤奋努力的工作态度和效率也受到组织和报社的肯定:“李龙的东西来得快!”

    其实,哪是什么“来得快”,并不聪明的我只是把别人休息的时间用在了工作上!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几年时过去了,当了几年企业报通讯员的我在1986年迎来了“机会”——那年报社因充实力量,做为优秀通讯员的我自然又一次被报社总编看中,调入报社当起了一名厂报记者。后又因工作积极肯干,勤奋努力,组织上批准我参加全国成人高考后,进入了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主办的“中国新闻学院二部”学习。

     在“中国新闻学院”学习期间,除完成正常要求的学业外,认真阅读课外书籍,成为了我最大的“任务”。我给自己定下了雷打不动的规矩:每天看完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后,必须看书学习到深夜12点以后。就这样,整个两年在校期间我始终坚持不懈。我这勤奋学习的精神后来在毕业典礼上还受到了学院图书资料管理室黎老师的表扬:“有些同学,借书证上只有几本借书记录,而李龙同学的借书证都换了好几个!”

在学校课堂上,新华社、人民日报知名资深记者,专家们除传授真知外,给我们推荐了《新闻采访学》《新闻心理学》《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等一大批优秀书籍。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在“中国新闻学院”这两年的认真“读书”,给了我人生极大的丰富和提高,她让我开拓眼界,“知事明理”,丰富内心,更才有了今天的我!

“中国新闻学院”实习期间,先后到新华社北京总社、《四川日报》社等单位实习。在这里,我依然能看到新闻界资深前辈们看书阅读的场景,这些榜样形象至今历历在目。

四川省民生研究会新媒体中心-官网



四川省民生研究会新媒体中心-官网


“厚积而薄发。”从“中国新闻学院”毕业学成归来回到企业工作后,2002年做为企业报角逐有《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等媒体参加的“成都市年度好新闻”比赛中,我“抓到了一条新闻大鱼”,采写的长篇人物通讯《守望精神家园——记川化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张洪恩7年义务办报栏》,夺得一等奖,被同行们夸赞:“游击队(企业报)打败了正规军(正规报)”,成为了企业报中的骄骄者。  

       2003年,我离开川化先后到《阿坝日报》《四川经济日报》《重庆江津电视台》等地担任记者、编辑工作,依然保持着良好看书阅读习惯,看到好的词句还专门用笔记下来。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不定哪天写文章就用上了。


四川省民生研究会新媒体中心-官网


四川省民生研究会新媒体中心-官网

      近年来,作为“四川民生报道网新媒体”的一名媒体人,通过在成都市青白江区化工路社区认真细致采访,把过去“阅读的积累”与社区工作者这些“平凡小人物”有机结合起来,先后采写出了四川省先进基层党支部书记《钟会萍二十年社区情怀》,“中国好人榜人物”《张洪恩,今生永不忘党恩》,抗美援朝老兵杨文福《跟共产党走,这辈子我认定了》等一批新闻稿件,被人民日报、新华社、澎湃新闻等刊发,受到市民朋友,读者群众的广泛点赞!

今日我回想起来,这些都缘于自己过去认真地看书阅读的结果,它印证了“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个道理。

      在今天“4.23”这个“特殊的日子”,我又想起了古人那“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句。

      而我,想要说的是“读书改变气质,知识改变命运!”

      小伙伴们:“请为我们的生活添上缕缕书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