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船山<扁舟集>笺识》读后感言
文/孙和平
清代诗人张船山,他的一本诗集《扁舟集》,由当今学人赵永康教授先生亲作笺识,即将出版。
对于诗的选注,赵永康教授先生向来有自己的精到理解。他指出要从校勘文字、训诂字词、揭示用事(典故)、考订史实、疏解诗意、探求诗法、评论赏析、补漏辨正八个方面入手。他先生提出的这些个学理方法和步骤,其根本一点,就是如他自己所说,乃是以史证诗、以诗证史、以诗补史。如此创造性、开拓性的一种工作形态,在当今史实零散缥缈、学术不甚景气的背景下,那真叫大音稀声,振聋发聩。得知这个讯息,我的第一个反应,如今年头,搞笺识这类工作,稀缺得很。能找到赵先生这样的角色,实为不易。这是诗词文化上接续今古的一个绝妙“合璧”,或用时下的新说法叫“标配”。船山先贤九泉有知,能遭逢赵先生的如此笺识,一定是大堪告慰啊。
一
赵永康先生,我有幸结识十数年,亦师亦友,深怀敬意。先生学问功底厚实,“老学”根基深厚,其非同寻常的家学渊源,就包括李耀仙五表叔(他是冯友兰先生的弟子)指导下,到图书馆借《说文解字》自学,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明白一切学问,都是从声音、文字、训诂拓展开来。联系张船山诗集所吟咏的川江风物来看,赵先生恰恰在青年时代,他大学毕业分配到航运公司,那时的干部,经常是要与工人一起劳动。这样,长江、岷江、金沙江、嘉陵江,我都走马观花到过,对江河与航运有特殊了解。更为有趣的是,先生应西南大学蓝勇老师邀请,到历史地理研究所兼了个教授,正在从历史地理层面,笺识俞陛云先生长江记游的《蜀輶诗记》。
据我所知,赵教授多年来作地方文史的研究,关于地方诗歌,先后搞过四个本子:(1)《泸州诗三百首》,选注前人之诗。 1992年印行,一时颇生轰动。(2)《诗酒风流传》,亦文亦史地讲前代诗人及其作品。2003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书凡四卷,108篇。里面有两篇讲张船山,一篇《张问陶衔杯却爱泸州好》,一篇《船山酒人真潇洒,一角银河露小星》。(3)《历代名人咏泸州》下册。(4)《名人咏纳溪》,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由此看来,笺注张船山吟咏川江的第八卷《扁舟集》,真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了。前面说是“标配”,在这儿,甚而至于说是“绝配”也并不过分。
要更好阅读了解本书,不妨顺便介绍先生正在整理研究的晚清俞陛云《蜀輶诗记》。著名学者、西南大学教授蓝勇在推荐这部书稿的信中写道:《蜀��诗记》是清代知名学者俞陛云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奉旨入蜀主持四川乡试既毕,请假自成都放船出川,遍历全部长江的记程作品,记述了清代长江全线的历史地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状况,既有重要的文学和史料价值,又能对当前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和学术理论支撑。本所赵永康教授是梁漱溟先生的再传弟子,治学谨严,文史功底深厚,著述甚丰。早年曾在长江航运部门工作,熟谙长江历史、地理,人文风物,这是其他历史学者不具有的优势,保证了本项目的高质量完成。本项目严格按照国家古籍整理相关规定进行,师郦道元《水经注》、裴松之注《三国志》以及任乃强校补图注《华阳国志》之成法而创新之,在作者数十年历见亲闻、身经目验的基础上,再次进行田野、社会调查,证诸文献,对《蜀��诗记》进行深度整理,科学、可信地大幅度扩展和补充了原著的内容,并且因事而异地延伸到当代,学术价值和经世致用价值较高。这种整理方法,突破了整理历史地理古籍主要是“以书考地”,从文献到文献,标点校勘加简注的传统模式,对于深度整理古籍,具有很好的借鉴和推动作用。
而对于此书的笺识,需要指出它的学术文化的高端价值和意义。这一点,已有川大古籍整理的著名教授舒大刚作出了论述。先生在给出版社的推荐信中指出:这本书稿是一部研究型、提升型古籍整理著作。作者依据晚清俞陛云《蜀輶诗记》,通过校勘、音释、训诂、补充史实、绘制图表等方式,对原著进行深度整理,不仅扫清了阅读、欣赏原著的道路,而且极大扩充了原著所涉及的长江沿线的地理、文学、历史、人文等资料,既是一部以史证诗的著作,也是一部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著作。综观全书,作者以其丰厚的学植、宽阔的视野、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首先对原著进行了精密的校勘,周到的注释,还效法裴松之《三国志注》、郦道元《水经注》以及近人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等方法,对书中涉及的从成都到上海长江沿线的大小支流的地理特征,以及人文史事,进行大量补充,并绘制地图、示意图等予以直观展示,大大加强了原著的文学性和史料性,是一部以诗为媒介、以水道为提纲的融地理人文于一炉的工具书和资料书。全书体例严整,文字精确,合乎传统的古籍文献校雠规范。
二
本书的导论中指出,《扁舟集》是张船山翰林院散馆后请假还乡,搬取林氏夫人进京就职,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冬月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沿着历代诗人放船出川的道路,自成都顺流东下,次年正月至荆州登陆,历时两月,江路三千,揽胜纪游,真实记录长江上游山川地理、历史沿革、人情风物、名土特产、航道里程、江流滩险;纵情歌唱祖国壮丽大好河山。
这本书中,赵永康先生以史证诗、以诗证史、以诗补史,这样的治学思想与方法,具有极大的开拓意义,也成为本书的一大特色价值。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上,张船山的长江诗为我们提供的一个宝贵传统,一个流贯蜀诗始终的传统 : 诗歌,总是自觉不自觉参与四川本土历史文化的建构。也让我们从中得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的文化的启示——“蜀诗”之说的独立存在,不仅仅是就诗词的空间意义而言,意味着西南一隅的四川,其诗词创作追求本土的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反映了诗词的本土属性;蜀人写蜀诗,全国来的诗人写蜀诗,写四川本土色彩、本土风味的诗,早已成为蜀诗的发展趋势。
近代百年,新文化先驱人物梁启超,提出“文学地理”全新学科的创建。从此开始提供了一个全新维度,它强调文学内容的地域性、本土性。几十年来,该学科体系逐渐发展起来,赋予创作上的指导意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突出。当今诗词方面也是如此,文学地理理论逐渐受到广大作者关注。诗人开始关注自己与地理环境的互相关系,逐渐产生文学地理意识,注意思考创作与本土地理环境的丰富复杂的相互关系。这也成为文学创作与研究的一个新的维度、新的视角。文学地理这一元素,成为当今诗词创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对当今诗词的开拓创新、创作与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具有很高的理论指导性。“文学地理”全新学科的创立,应该说,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学的本土属性的一个理论总结,是对文学的本土的一个回归。
倡导蜀诗及其本土性意识,目的在促使四川诗词朝一个方向迈进,在题材内容上,倡导本土书写、当代书写,使之成为四川地域诗词文化的基调、色彩,写出本土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特质,写出四川人民的精神风貌,从而对蜀国一方天地的山川风物、家国情怀、人文精神等的本土元素,做出一个当代意义的提取和展示。
展示地域个性,就是根植文化传统,吸取现代精神,在文化的内在发展中实现一种本土的现代精神。如今重提“蜀诗”, 正是当代改革开放条件下对本土的一个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参照。本土性这个路径应是主体性的核心,构成为蜀诗的主干。蜀诗姓蜀,本土元素要充分进入诗词,多方位多层次构成为本土诗词系统,成为本土诗美的基本组成部分,以此传诵于口、教化于心,起到文化建设发展、文化精神引领凝聚的社会作用。
自元明清以后,四川的诗首重张船山。在当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本书出版,为学习研究张船山提供优良文本,正当其时。谨此祝贺!(作者孙和平:四川省委党校教授、四川省诗词协会会长)
2024年8月26日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