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与艺术价值,它们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与文明的记忆。今天,我们邀请到了五位特殊的“讲述者”。它们将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向我们娓娓道来那一段段古老而又鲜活的故事。让我们一同倾听这些有声海报,感受那份沉淀了千百年的韵味与温度。
1、宋代鸭形铜香熏
宋代鸭形铜香熏,四川宋瓷博物馆,24秒
“门前大桥下,游过一只‘鸭’~ 大家好,我是宋代的小铜鸭。陆游爷爷曾这样描绘我:‘铜鸭香生风嫋嫋,竹鸡声断雨丝丝。’是不是很美呢?我的翅膀可以轻轻打开,主人便能把香丸放入我腹中。香丸燃烧时,淡淡的香气便从我的喙间缓缓飘出,为居室增添一抹温馨与风雅。”
——来自宋代鸭形铜香熏的自述
文物介绍:铜鸭是宋代比较常见的“香兽”,陆游有诗云:“铜鸭香生风嫋嫋,竹鸡声断雨丝丝。”这件铜鸭呈站立状,昂首挺颈,仿佛正扬声鸣唤。其羽翼可启可阖,便于主人投放香丸或香饼。待熏香点燃于鸭腹内,香雾便自鸭嘴徐徐逸出,缭绕四隅。自古以来,人们对兽形香炉与香熏都十分喜爱。此件宋代铜香鸭便是其中珍品,其造型灵动,栩栩如生,局部刻划亦十分精细——羽翼、腿部以及尾部的羽毛,线条流畅、疏密有致,看去憨态可掬,十分生动。国家二级文物。
2、南宋童叟观鱼青石雕像
南宋童叟观鱼青石雕像,四川宋瓷博物馆,33秒
“嘿,大家好,我是一件充满童趣与古朴韵味的小石雕,名叫‘童叟观鱼’。我的身体由四个部分组成——一位活泼的孩童、一位慈祥的老者、一尊精致的鱼缸以及一个稳固的托盘。我的‘皮肤’细腻光滑,摸起来凉丝丝的,特别舒服。学者们认为,我可能曾是文房中的一件水盂,兼具观赏与实用价值。每当文人挥毫泼墨之时,我总是静静地陪伴在一旁,见证着每一个才思泉涌的瞬间。”
——来自南宋童叟观鱼青石雕像的自述
文物介绍:这件童叟观鱼石雕由童、叟的雕像及缸与托盘四部分组成,均为青石雕刻,石质较细腻,器表打磨光滑,人物的衣裙、发髻等细节刻画生动,每一部分都可独立成景,做工精细且使得器物富有美感。有学者推测这件石雕是一件文房用的水盂,集观赏性、实用性于一体。
3、南宋青玉鱼形佩
南宋青玉鱼形佩,四川宋瓷博物馆,24秒
“我本是一块青色玉石,经匠人巧手雕琢,才拥有了如今优雅生动的模样。在中国文化中,‘鱼’象征着生命力和希望。因此,我不仅是装饰品,更是承载美好愿望的信物。每当有人触摸我光滑的表面,听到我轻轻碰撞时发出的清脆声响,我都希望他们能感受到这份跨越时空的美好祝福。”
——来自南宋青玉鱼形佩的自述
文物介绍: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鱼被赋予了很多除吃以外的各种意义。以鱼为佩,在商周时代已相当盛行。此时玉鱼总体形态细长、扁薄。据史籍记载,大约于隋代开始,佩鱼便成为一种制度。《隋书﹒文帝纪》记载:颁木鱼符于总管、刺史,雄一雌一。规定凡五品以上章服,按品级不同,分别佩戴金、银、铜制鱼符,作为官阶与凭信。其中金朝一代,尤视佩戴玉鱼为地位尊显。这件南宋的青玉鱼形佩为鳜鱼,简洁素雅,生活气息浓郁,宋人审美秀丽柔和一脉相承。它的脊处有一穿孔,鱼尾处理更为具象,整器呈弯拱状,独独具有腾跃水面之态。国人好鱼,绵延不尽,池边清浅,有鱼自珍。
4、南宋三彩雷公红陶俑
南宋三彩雷公红陶俑,四川宋瓷博物馆,21秒
“相信大家对我已经不陌生啦!还记得那一声惊雷吗?没错,是‘惊蛰’的春雷送我来到了你的身边。虽然我看起来‘不太好惹’——牛头马面,獠牙外露,肩上还有一对翅膀。但其实,如此威风凛凛的我也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小守护者。希望我们能成为好朋友哦!”
——来自南宋三彩雷公红陶俑的自述
文物介绍:这件南宋三彩雷公红陶俑,通体施三彩釉,为雷公造像,牛头马面,无角獠牙,肩生双翼,给人感觉诡谲非常,其上身赤裸,腰系短裙,腰部系带,坐于卷云状底座上,两腿前伸,两腿之间夹一圆鼓,右手握拳高举过头顶作击鼓状,左手握拳击于鼓面。这件陶俑,虽作为镇墓之用,其造型与传统雷公形象存有差异,但同样象征着权威与纪律。此外,它亦承担着守护一地平静与秩序的重要角色。在古代文化中,雷公被赋予监管与执行公正的职能,此陶俑的设置,无疑也体现了对逝者墓地安全与尊严的维护,以及对于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和信仰。
5、汉弋射红陶俑
汉弋射红陶俑,四川宋瓷博物馆,22秒
“嘿,大家好!我是来自汉代的‘小射手’。如果我能回到那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会站在那里,拉弓搭箭,屏息凝视着空中翱翔的鸟群。虽然现在我只是一尊静静站立的陶俑,但我希望我的姿势和神态能够让你感受到那个场景下跃动的生命力,为你的生活增添一抹愉悦的色彩!”
——来自汉弋射红陶俑的自述
文物介绍:这件弋(yì)射红陶俑来自汉代。陶俑人物身体上扬,似乎举着弓箭正射向天空中的飞鸟,姿态栩栩如生。弋射开始于史前时期,源于早期的渔猎生产,在石头或骨头等材料制成的尖锐箭矢上系上绳子,然后用弓发射,这样就可以狩猎。到了春秋战国,弋射走向繁荣,并分化出生产性弋射、礼仪性弋射和休闲娱乐性弋射等形态。两汉时期弋射也十分流行,汉代以后逐步走向了衰退,成为少部分人用来消遣的活动。(来源:四川宋瓷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