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追求和需要也在不断提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光嘴上念叨不行,必须得有投入,有硬件,有载体,有平台,让文化发展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人民群众,用人文的情怀关怀人、疏导人、引导人,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既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桥梁。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向新征程路上,就缺少强大的精神推动力。通过开展文化进万家活动,把技艺精湛、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文化节目送到基层群众的身边,一方面充分发挥了文化作品、艺术作品的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一方面把文化自信的种子播撒到广大群众的心田,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更加丰沃的土壤,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推向新高度。
传统文化需创新表达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相契合,需要在创新表达形式上下功夫,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开来。一方面,让表达形式和传播渠道跟上时代发展。适应群众的文化需求、审美情趣、生活习惯,通过文学、美术、音乐、电影等各种形式,运用报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各种载体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吸引群众、感染群众,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认同感、获得感,营造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
传统文化需在传承上下工夫。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仅孕育了这个从未中断的“亘古亘今,亦新亦旧”之文明,而且创造出人类历史上罕有的一个民族从衰落走向复兴的奇迹。传统文化是社会的精神纽带,只有保持传统文化的稳定和传承,才能够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例如,在农村地区,一些传统的习俗和文化活动,如舞龙舞狮、唱戏等,已经成为了当地村民的共同记忆和情感纽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保持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传统民族节日在文化上的传承。
(何冰萍 单位:遂宁市安居区第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