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网观
信息中心
网观
民生健康
乡村振兴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网观 > 详情

网观

阳光问政: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为民众福祉“撑腰”

网观发布时间:2024-12-25 16:21:44

近年来,“阳光问政”作为一种创新的监督形式在各地兴起,它犹如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民众对政务公开、公平、公正的渴望,为构建更加和谐、透明、高效的社会治理体系注入了强大动力。这种以公开问政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模式,正深刻地改变着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关系,彰显出其独特而重要的价值。

“阳光问政”的首要意义在于其强大的监督功能。在传统的政务运行模式中,权力的行使往往存在一定的封闭性,部分官员的不作为、乱作为现象难以被及时察觉和纠正。而“阳光问政”通过搭建一个公开的平台,将政府部门及其官员的工作置于公众的视野之下,让权力的运行无处遁形。例如,一些地方的问政节目中,面对民众对道路建设长期滞后、环境污染治理不力等问题的犀利质问,相关官员必须当场作出回应和承诺,这种面对面的监督压力促使官员们更加认真地履行职责,不敢懈怠。这种监督不仅针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更是对整个行政权力体系的一种约束,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滋生,从而保障公共资源能够合理分配、公共服务能够有效供给,真正维护民众的切身利益。

同时,“阳光问政”也是政府与民众之间沟通的桥梁。过去,由于信息不对称,民众往往对政府的决策过程、工作进展缺乏了解,导致误解和不满时有发生。而“阳光问政”为双方提供了一个直接对话的机会,使民众能够倾诉自己的诉求和困难,政府也能借此机会倾听民意、了解民情,从而调整政策和工作方向。比如在关于老旧小区改造的问政环节中,居民们提出了对改造方案中停车位规划不合理、绿化面积减少等担忧,政府部门在听取意见后,及时修改方案,使改造项目更加贴合居民的实际需求。这种良性的互动沟通,增强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为各项政策的顺利推行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阳光问政”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部分地区的问政活动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为了问政而问政,问题的选择避重就轻,缺乏对深层次矛盾的挖掘和追问;一些官员在面对质问时,虽然承诺解决问题,但后续的落实情况缺乏有效的跟踪和反馈机制,导致问题悬而未决,民众的期待落空;此外,民众参与问政的渠道还不够广泛和便捷,部分群众对问政活动知晓度不高,参与积极性受到影响。

为了让“阳光问政”更好地发挥作用,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这一机制。首先,要在问题的筛选和准备上更加严谨和深入,聚焦民生痛点、难点问题,尤其是涉及教育、医疗、住房等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通过广泛的调研和收集民意,确保问政问题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真正触及政府工作的关键环节和薄弱之处。其次,建立健全问政后的跟踪督办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和时间节点,对官员承诺的事项进行全程监督,将落实情况与官员的绩效考核挂钩,对敷衍塞责、拒不执行的行为进行严肃问责,确保民众反映的问题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再者,拓宽民众参与问政的渠道,除了传统的电视问政、网络问政平台外,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手机应用程序等新兴手段,提高问政活动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方便更多民众参与其中,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智慧,形成全民监督、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良好氛围。

“阳光问政”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监督与沟通机制,已经在推动政府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质量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价值。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当持续完善这一机制,让“阳光”更加透彻地照亮权力运行的每一个角落,为民众的幸福生活保驾护航,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公平、正义、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使“阳光问政”真正成为政府与民众携手共进、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工具。

(作者:方毅 单位:安居三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