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网观
信息中心
网观
民生健康
乡村振兴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网观 > 详情

网观

强化教育支撑着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

网观发布时间:2025-03-11 15:48:00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教育、科技、人才三者被视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三驾马车”。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三者协同融合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路径。当前,面对全球科技竞争加剧和产业变革加速的挑战,强化教育对科技与人才的支撑作用,不仅是战略选择,更是时代使命。

一、教育是科技与人才发展的基石

教育通过培养创新思维、夯实知识基础、塑造价值观念,为科技突破和人才成长提供土壤。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严纯华所言,高校需“围绕国家核心领域关键技术调整学科布局”,将基础研究与国家战略需求结合,形成“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的良性循环。例如,兰州大学通过改革学科架构,引导学生参与高水平科研,将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转化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统筹同样关键,前者筑牢学生成长根基,后者则为尖端科技输送“高精尖”人才。

二、学科交叉与人文科技协同:培养复合型人才

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是学科交叉与融合,而新质生产力的崛起更要求人才兼具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一方面,高校需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开设“科技伦理”“科学与艺术”等跨学科课程,推动理工科与人文社科深度融合。另一方面,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同至关重要——科技授人以“器”,解决“如何做”;人文授人以“道”,回答“为何做”。例如,诺贝尔奖得主往往兼具深厚人文底蕴,这种综合素养使其在科学探索中更具创新性和社会责任感。

三、产学研融合与政策支持:加速成果转化

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离不开产学研的深度融合。通过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学生得以在真实场景中锤炼技能,企业则获得技术创新的源头活水。重庆理工大学通过整合科研项目与产业资源,形成了“以高水平科研引领产业人才培养”的机制。政策层面,财税支持亦不可或缺。例如,扩大科研经费“包干制”范围、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可有效激发创新活力。吉林省通过“政产学研用金”协同模式,推动教育链、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正是这一路径的典型实践。

四、面向未来的战略布局: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

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教育体系紧跟前沿科技趋势。例如,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新兴领域的人才培养需提前布局,通过本硕博贯通培养、长周期项目支持等方式,打造战略科学家梯队。此外,数字化教育平台的构建(如虚拟实验室、在线课程库)能够突破时空限制,为科技与人文教育协同提供新载体。(杜林睿 来源:遂宁市安居区东禅镇中心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