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网观
信息中心
网观
民生健康
乡村振兴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网观 > 详情

网观

安居区人民医院:三腔起搏器让心脏齐步走 让重症心衰患者不再气急

网观发布时间:2025-04-02 16:24:05

近日,安居区人民医院介入中心主任、心内科副主任医师郑全,率起搏电生理团队为一位59岁女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成功植入CRT - P起搏器,患者病情迅速稳定,症状显著改善。


患者李女士因“活动后心累超2年”四处求诊无果,近3个月病情恶化,行走困难且食欲受影响。听闻郑全主任在心内科造诣深厚,便来我院专家门诊就医。

入院后,经郑全主任问诊和检查,发现患者心脏彩超结果不佳。6分钟步行试验仅50米,心功能远低于常人。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且肝肾功能受损严重,心脏性猝死风险极高。


虽然经过指南指导的药物治疗(GDMT)并优化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但鉴于严重心衰状况,需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电生理团队评估后,认为患者符合CRT的I类适应症,决定为其实施CRT - P植入手术。

CRT-D植入术目前是起搏领域难度最高的手术,被誉为心脏起搏手术皇冠上的明珠,属于四级手术,要求术者既掌握常规起搏器植入技术,同时掌握冠脉介入技术,即便三甲医院也并非都可以独立开展此类复杂手术。


主要难点在于左心室电极植入,需要通过复杂的导管操作将导丝和电极通过二维的X光影像置入细小的左心室侧壁静脉。受心脏纤维化程度、膈肌刺激、血管畸形、血管狭窄等因素影响,该手术成功率并非100%。

经周密术前准备,郑全主任带领袁梦婷主治医师等团队成员在介入中心为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者胸闷、气短症状缓解,术后第3天,6分钟步行试验提升至780米,心超射血分数从术前21.3%升至50% 。




此次手术成功得益于心内科团队精湛技术和对新技术的熟练运用。术前团队依患者病史和病情制定详细方案、做好准备,术中默契配合。这不仅是技术胜利,更体现对患者的关怀。

近年来,安居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在心律失常诊治与介入治疗上成果显著,尤其在晕厥诊断、心脏性猝死防治方面经验丰富。未来,团队将继续创新技术、优化服务,为患者提供更精准高效的诊疗方案。

科普时间

01指南指导的药物治疗(GDMT)

是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药物治疗的基石,由四个主要药物类别组成: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循证β受体阻滞剂、盐皮质激素抑制剂和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 2 抑制剂。

使用 GDMT 的建议基于多项主要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这些试验表明维持该疗法的 HFrEF 患者的临床结果有所改善。 当四种主要药物类别的药物联合使用时,效果最为有益。

02指南推荐


03什么是CRT-D、CRT-P

CRT-D全称为植入式心脏再同步治疗心律转复除颤器(简称:心脏再同步除颤器),兼具CRT-P(心脏再同步起搏器)和ICD(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双重功能。形象的说,CRT-P装置的脉冲发生器就像是一个“司令部”,而与它连接的三根电极导线就像是“通讯员”,三位“通讯员”分别驻守在患者心脏的右心房、右心室和左心室表面的静脉血管中,“司令部”可以通过其中两位“通讯员”向左右心室释放很小的电流,以帮助左右两个心室实现同步收缩,让心脏恢复有效泵血。


而在CRT-D装置的“司令部”里增加一支“救援队”,不仅能通过“通讯员”帮助左右两个心室恢复同步跳动,而且当装置感知到患者心跳很快并且有危险时,这支“救援队”便开始发挥作用,向心脏释放高能量的电击除颤,以终止异常的恶性心脏跳动。

所以CRT-D不仅具有CRT三腔起搏器的起搏功能,使心力衰竭、心脏扩大的患者左右心室收缩更加同步,改善心衰,治疗心动过缓,改善心功能,并且兼备ICD心脏自动除颤器的电复律功能,能准确识别室速、室颤,并及时抗心动过速治疗或电除颤,有效防止心脏性猝死发生。其中合并有频发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晕厥或晕厥前兆病史的患者更应积极考虑植入。

(责编:李佳 来源:安居全区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