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网观
信息中心
网观
民生健康
乡村振兴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网观 > 详情

网观

广元利州:“一针一线”绣出土地发展空间

网观发布时间:2021-05-07 13:58:12

顺着新修的水泥路可以把车子一直开到山顶,路旁新整修的梯田里农作物欣欣向荣,半山腰的一座水塘倒映着蓝天白云……这幅祥和的乡村图景,就在广元市利州区大石镇。

利州区耕地面积仅有22.3万亩,土地资源匮乏、粮食产量低。然而,2020年,全区粮油播面达到34.3万亩,其中粮食29.5万亩、油料4.8万亩,粮油总产量达8.58万吨。

这得益于利州区多措并举,应种尽种,积极稳定粮油播面和产量,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用“一针一线”绣出土地发展空间,给当地村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桃园育豆 “育”出土地双丰收

一大早,走进大石镇青岭村,成片的果树葱葱郁郁,婴孩拳头般大小的油桃红灿灿地挂在枝头,田地间的农妇正在行间播种花生……

“再有一个多月,今年第一批桃子就能摘了,然后到8月,各个品种的桃子陆续上市,套种的花生也将可以卖了,辛苦了一年,我们即将迎来丰收季。”青岭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联合社负责人凡中贵说:“ 相比较纯果园,套种后不但桃子的产量没有下降,品质也在提高,市场口碑也越来越好,完全不愁销路。”

利用套种模式提高产量和收入,在青岭村已成常态。全村4个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1300余亩,每年能收300多吨小麦、200多吨玉米、100多吨花生、50多吨油菜,总产值近600万元,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渐凸显。

“幼果园里套种油菜、西瓜,果树下套种红薯、黄豆,不仅让果树长得更好,水果品质更优,还让土地利用率提高,增加每亩地的收入,我们村民们也能多一份务工收入。”青岭村副主任母海山介绍,村民流转土地有分红、园内务工有收益,每年集体经济产业园内的水果和套种的经济作物卖的钱也拿来分红,人均增收10000余元。

“现在我们的日子可好了,光在家门口务工一年就有1万多元,还有我自己种了几亩地,吃不完的就卖,一年下来也有几千块,村里还给分红,这些加完一年有近2万元收入。”村民张子英算着经济账。

“套种”的模式,不仅赋予了土地更高的利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更成为利州区另一条绿色发展通道。

近年来,利州区始终紧盯目标,稳定粮食生产“基本盘”,摸排出1.9万亩撂荒土地,通过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其他农作物,已完成复耕1.6万余亩,并积极扩大种植面积,千方百计种满种尽。区委区政府充分利用网格员的力量,摸清家底,对不同的家庭采取不同的措施,对缺乏劳动力的家庭搞互助组,相互帮助,成立党员志愿者服务队进行帮扶;对外出务工无人耕种的家庭,将土地落实给当地有条件耕种的农户进行耕种;对撂荒的土地,乡镇(街道)党委政府进行专题研究,确保复耕;对幼果林采取套种大豆,全力稳定播种面积,守住安全底线。

稻田养鱼“养”出致富新路径

4月28日,大石镇小稻村村民罗元弟正在家里小心翼翼地培育秧苗。再过十多天,他就要把这批育好的嫩苗移栽到水田里。

“移栽完了之后,我们再放鱼苗,通过稻田养鱼的方式,一块地能有两份收成。”罗元弟说。

稻因鱼而优,鱼因稻而肥。稻田内,鱼类可直接食用水稻害虫,减少水稻受害的程度,减轻化农药的使用。鱼类活动还可以培肥稻田,提升稻米质量。稻养鱼,鱼养稻,实现了稻鱼双丰收。

“稻米亩产量可达600斤左右,每斤4.5元,每亩产值2000多元;每亩产鱼50斤,亩产值在500元左右。”小稻村党总支副书记赵平说。

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稻鱼共赢。利州区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合理配置生产要素,转变粮食生产方式,促进粮食生产向绿色生态可持续方向发展。

“我们主要选用高产、抗病品种、推广集中配套技术,实行从种到收全程标准化生产,深入推进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利州区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尚伟介绍,全区正持续推进“两减一控”,加强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同时,该区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配方肥达到95%以上,秸秆还田90%以上,积极发展油菜+水稻(玉米),油菜(小麦)+玉米(大豆)和绿肥生产,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地力水平。

2021年,利州区油菜扩种2.5万亩、大豆扩种3万亩、花生扩种1万亩,推广稻田养鱼(虾)3300亩。

农旅融合“融”出一片好春光

4月28日,龙潭乡曙光村的农家乐里,游客正在采摘樱桃。不远处的葡萄园内,农妇们正在为葡萄藤摸芽,藤下的西瓜苗翠绿喜人……生机勃勃的第一产业,带动了当地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

“我们村里种了20余亩葡萄,里面套种了西瓜,还有45亩黄桃套种当归,还种有梨树、脆红李、樱桃、芍药,游客春季来赏花,夏季来品果,还可以摘野菜、散步,生意很好。”紫金阁农家乐老板程德强高兴地说。

园区里的水果吸引了不少游客,村民们还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种起了蔬菜、鲜花,不仅让游客可以体验采摘的快乐,更是把农特产品变成了现金。

“自己种的蔬菜基本就够游客吃了,吃剩的饭菜我又拿来喂猪,猪粪又弄来沤肥,成了一个循环,每年有20多万元的收入。”程德强说,“现在不比我在外面务工赚得少,村里很多人都回来搞农家乐了。”

龙潭乡曙光村、白朝乡月坝村、大石镇青岭村……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利州区积极打造集休闲、度假、康养、露营、采摘、文化民俗为一体的旅游度假村,当地群众吃上了“旅游饭”,村里的果蔬、花卉等农副产品也变成了旅游产品。农户的资产性收益不断增加,有效实现乡村旅游与脱贫攻坚的互动双赢,以旅游项目带动当地土特产销售、餐饮住宿、产品深加工等农村二、三产业蓬勃发展。(谢佳蕾)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