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网观
信息中心
网观
民生健康
乡村振兴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网观 > 详情

网观

四川大学非遗研究中心培训项目传统竹编技艺与传承研修班在渠县开班

网观发布时间:2021-05-14 00:32:48

2021 年 5 月 11 日上午,由四川大学主办、四川大学非遗培训中心承办的“竹编非遗研培计划”——传统竹编技艺与传承研修班在渠县正式开班。本次开班仪式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渠县刘氏竹编非遗传承基地举行。四川省文旅厅副厅长赵红川、非遗处季昆,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何宇现场连线为开班仪式致辞并提出了工作要求,四川大学非遗研究中心主任黄宗贤、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顾问谭小兵、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与乡村研究院办公室主任王志伟、达州市文体旅局调研员任华明、渠县文体旅游局局长曾涛出席开班仪式并致辞,国家级非遗项目(刘氏竹编、道明竹编)代表性传承人刘嘉峰、赵思进老师和学员代表作了发言。来自川渝两地的专家、学者和学员共计40余人参加了开班仪式。

四川省民生研究会新媒体中心-官网
四川省民生研究会新媒体中心-官网

四川大学非遗研究中心培训项目立足成渝双城经济圈,研培对象为四川省、重庆地区相关非遗传承人、非遗从业者、经营者、管理者、设计师,邀请了省级以上非遗传承人、省级非遗传承人、民俗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进行教学,开展技艺传承、非遗理论基础、民俗文化、经营管理以及知识产品保护的综合学习。本次培训为期一个月,采用就地教学形式,走进文化现场,将非遗、生活与设计统一起来。课程完成后,将组织学员进行成果展示、回访、跨界交流、定向合作,持续推进非遗传承与创新工作。

四川省民生研究会新媒体中心-官网
四川省民生研究会新媒体中心-官网

开班仪式结束,与会人员还组织参观了刘氏竹编展示馆以及传习基地。

渠县刘氏竹编:

渠县竹编历史悠久,早在2000年前后的秦汉时期,渠县竹编就非常发达,在渠县出土的汉砖上,就有精美的竹编纹样痕迹,经过唐宋,到了明清,渠县的竹丝宫扇已成为达官贵人收藏的艺术珍品。

新中国成立后,渠县竹编得到了飞跃的发展。二十世纪70年代初,渠县竹编艺人刘嘉峰经过父传、师传和自己刻苦钻研,总结和研究各种竹编技法,发明了竹编“提花编织法”,首创竹编字画、提花瓷胎竹编、双面竹丝编等系列竹编工艺新品种。能在竹编上编织书法、山水、花鸟、人物等各种图案。特别是竹编字画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竹编工艺史上一大创举,影响和造就了一大批竹编新秀,使传统的竹编技艺得以不断发展和传承。

渠县刘氏竹编的生产从设计图纸到竹丝制作,从产品编织到成品,要经过3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环环相扣,分工合作,精细严密,全由手工操作。编织一件成品少则数天,多则数月,少数精品及大型作品要经过数年时间才能完成。

渠县刘氏竹编品种繁多,主要有竹编字画和瓷胎竹编两个大类。其中竹编字画又分竹编卷轴、台屏、地屏、挂屏、摆件、宫灯、人物肖像、双面竹丝编(龚扇技术)等品种。瓷胎竹编中又分花瓶、各式茶具、酒具、文具、咖啡具,各式摆件等品种。从编织技法上又可分提花编织(竹编字画技术与立体竹编技术相结合),图案编织和彩编、疏编、素编等品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主要由不同的题材和不同的器形来决定。

渠县刘氏竹编的主要特点为“提花编织、以竹作画”,设计新颖、技艺精湛、玲珑别致、典雅美观,尤以编工精细见长。画面极富笔情墨趣,各种图案栩栩如生,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竹编艺术流派——刘氏竹编,在我国的竹编艺术中独树一帜。

渠县刘氏竹编的传承已基本形成梯队发展模式。其主要传承人刘嘉峰先生不但精于技艺,而且从设计、创新、制作、传艺带徒到理论研究全面发展。先后被评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中国竹编工艺大师。其作品和业绩载入《中国技术成果大全》《中国竹工艺》《中国竹编艺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名录》《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名人辞典》《共和国专家博览》等典藉中。

《渠县刘氏竹编》于2008年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省文化厅公布为四川省渠县刘氏竹编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19年,渠县刘氏竹编入选第一批传统工艺振兴项目,2019年,省文旅厅公布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验基地。

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嘉峰;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鲁利竹、刘江。(黄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