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茶竹丝茄

2020-03-27 14:47:09
煎茶竹丝茄,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煎茶竹丝茄”是煎茶街道最为知名的农业特色产品,据考证,种植历史已有200余年,大规模种植和发展也有几十年历程。品种由辖区内的种植户自行选育复壮,具有皮薄,独特口感,可生吃,味微甜,质地细嫩等特点。
2017年12月08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煎茶竹丝茄”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产品特点

煎茶竹丝茄植株高1.3—1.4米,开展度70—80厘米,分枝性较强;茎叶浅绿上有紫红色条纹,叶缘微凸波状,叶片卵圆形;花淡紫色,第一花生于7一l1节;果柄和萼片浅绿色,上有根多短剌和褐色斑纹;果实长棒形,纵长20—25厘米,横径6.0—8.0厘米,单果重300—400克,果皮浅绿色带紫色条纹,果皮薄,果肉浅绿色,组织松软,质地细嫩,水份少,味甜,籽少,品质好。中熟种,定植移栽到开始收获50—60天,耐热、抗病力较强、适应性广,越夏栽培亩产5000—6000千克。
煎茶竹丝茄的皮很薄,一般的茄子如果连皮做菜的话会口感稍差,但竹丝茄的口感却十分独特,味道稍稍有些回甜,口感十分的细腻爽滑,不太像蔬菜给人的感觉,就因为它皮薄、味甜、质地细腻这些特点,也让竹丝茄可以作为水果生吃。

产地环境

天府新区煎茶镇位于成都市东南丘郊,地理地貌独特,四周为浅丘山地,中间为巨大的平坝,镇内丘陵与平坝相交错,青山秀水,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38%,被誉为“绿色煎茶”。煎茶镇土地肥沃,镇内有两条无污染的自然河:鹿溪河和罗堰河,东风渠水系流经全镇每个角落,各具特色的小Ⅱ型水库10个,塘堰500口,水利资源十分丰富。优越的地理自然条件,为煎茶竹丝茄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的自基础。

历史渊源

据历史记载,煎茶竹丝茄种植历史已有200余年,其以优异的品质在清代曾作为贡品选送宫廷。
20世纪70年代,煎茶竹丝茄进行了选种复壮。
20世纪90年代,煎茶竹丝茄开始大规模种植。
为保护和振兴煎茶竹丝茄产业,煎茶街道在生产条件优质、有种植传统的区域引导打造了煎茶竹丝茄产业基地。项目区地处平安村、沿溪村,国道213西侧、鹿溪河两岸,其中高标准核心示范区300亩(集中开展技术集成和生产示范),外围连片种植区1000亩,带动煎茶及周边综合种植面积在万亩以上。

 

立即投稿